幼教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幼教研究 >> 父母课堂

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时间:2012-03-26  来源:cnsece.com  作者: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会环境三部分。在这里我主要重点分析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严重损害。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对子女过于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过分溺爱还将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停留在婴儿水平。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孩子做错事情也不严格批评,也不和孩子讲道理,就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我们幼儿园里有部分就是这样的家长,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有过激行为。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孩子想玩的玩具拿不到手,就打人、咬人,一定要拿到手为止,要不就大吵大闹,这都是家长过分溺爱造成的后果。

    (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健康心理。
    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上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这种期望过高,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本来很有自信的一个孩子,可能就因为这一次,很多东西都不肯尝试了。

    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三)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也有重要的负面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打骂动粗、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对子女缺少一定的关爱。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根据数据显示,出现自闭、自卑、说谎、妒忌、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绝大多数生存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里。父母的吵闹、暴力行为令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孩子在长大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把自己心理压抑的行为表现出来,最后就出现了很多犯罪的个案。因此,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注重言传身教,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现在的孩子独立性较强,我们更应多尊重他们,发扬民主。

    (四)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活不得已离开自己的家乡、孩子,到异乡打工,孩子都一般是寄养在亲戚家或者是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带,老一辈人地抚养、教育观念守旧,往往都十分娇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

    (五)家庭幼儿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幼儿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为附庸,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经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要求子女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稍有违背就会遭到训斥或惩罚,有时甚至是过于粗暴的惩罚。与之相反的宽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的淡漠。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他们虽然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民主的幼儿教育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其主要表现是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

    家庭幼儿教育方式一般是父亲和母亲教育方式的综合体。由于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质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相同与不同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当,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如果父母双方,一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两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为不恰当教育方式的组合。

    (六)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有重大影响。
    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母亲与子女的接触较多,关系也比父亲密切,对子女的影响比当父亲的大,若母亲有情绪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或是心理疾病,会对子女行为产生严重影响。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那么,在现代家庭中,怎样才能保持孩子心理健康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