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操作,探索周围世界奥秘的活动。它是传统的自然常识幼儿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素质,广泛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已成为当今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单纯注重知识的教学到全面注重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这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根本飞跃。
一、精心合理安排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现在的科学教育与传统的常识教学不同。随着科学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我们必须重新建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体系。通过实践,采取了以下策略:
1、科学教育应体现时代特征,贴近幼儿生活实际,适当安排现代科技的有关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斯宾塞语也说过: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科学教育活动要将社会变革和幼教改革的新观念以及时代的变迁融入教育活动之中,以帮助孩子们适应与了解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同时,其内容应体现以人为中心,以“生态”和“科技”为载体的特征,主要包括:
(1)关于人体。如“我是怎样长大的”、“能干的小手”、“可爱的小脚丫”、“吃的东西到哪里去了”等问题,都能激发幼儿关注与探索人体的兴趣,并从中愉快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2)关于物质世界(包括环境和动植物等)。如“沙漠上的骆驼”、“南方的水果”、“清洁的水和不清洁的水”、“可怕的白色污染”、“空气中的杀手” 等。
(3)关于自然科学现象以及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雨后的彩虹”、“冬天的朋友”、“神奇的电脑”、“各种各样的家电”、“灶具的变迁”等。
2、科学教育内容要充分体现“浅”、“少”、“趣”的原则
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仅仅只停留在初步阶段。因此,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开始,探究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而不应超越儿童的认知水平,否则,会出现似懂非懂的糊涂观念,甚至错误观念,此谓“浅”;幼儿科学教育不应以大量知识充斥幼儿头脑,要减少知识的难度(包括知识的量与深度),但可增加智力难度(包括适当增加认知过程中智力活动密度和水平),此谓“少”;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和方案设计要新颖、活泼、有趣,要尽其所能引导幼儿去接触物质世界,认知生活,培养他们从小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求知精神和爱观察、爱提问、爱思考的科学素养,此谓“趣”。为此,我们应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分阶段合理安排活动内容。
3、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应有较多的发现点,能让幼儿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找答案
任何科学现象都揭示着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幼儿在认识科学现象时,有自己的认识规律和发展进程。因此,幼儿学习的科学知识应该是广泛多样的,而不是狭隘单一的。如认识萝卜,教师向幼儿展示的不应只是一个红萝卜,而应该是大小、形状、颜色、品种不同的各种萝卜。又如关于颜色,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液体摆在幼儿面前,孩子们最想做的就是混合,他们会一直兴趣盎然地制造各种神奇的色彩,了解颜色的混合可变;他们同时也会对色彩的固定搭配感兴趣。有了这些充分的经验积累后,孩子们还会进一步去探究颜色深浅与量的关系。这一系列过程丰富了幼儿的感知与认识,使幼儿在表象水平上建构“颜色”的概念,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效性。
二、创设科学教育的氛围,提供恰当的活动材料
科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能够引起幼儿兴趣和科学思考的情境,投放能够支持幼儿发现的材料,提出有促进作用的问题,诱发其科学情绪,使他们不断受到科学熏陶,享受科学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如:开设“自然角”、“实验角”等。在不同的区域,分别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操作材料。在“自然角”内,提供了各种花草、植物的种子,带领幼儿种植萝卜、蚕豆、葱、蒜等,特别指导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做好观察记录,画出相应的图,让幼儿获得具体事物变化过程的有关知识及相互联系,训练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他们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广泛深入、多渠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教育活动
1、巧妙组织教学,利用幼儿兴趣生成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如果教师能巧设活动,妙作安排,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在活动中,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推动下,积极投入到观察和操作过程中。
2、走进大自然,让幼儿感受生机勃发,绵延不息的“生命”搏动
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部蕴含着无穷无尽科学素材的教科书。陈鹤琴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春天,带幼儿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感受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去观察绽放的新绿、鲜艳的野花;秋天,带幼儿欣赏大雁南飞,落叶飘舞,去观察长绿树和落叶树的奇妙与不同。散步时,可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或用双臂合抱等方法来比较树的粗细和高矮。。。。。。这种开放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以及轻松自由的心理氛围。这与仅仅在课堂上用几具实物或几幅图片来认识事物的教育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3、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内容,把握随机科学教育
幼儿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玩乐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教师应把握一切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契机,让幼儿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晨练时,孩子们对影子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带领幼儿做起了“太阳钟”。早晨,旗杆开始在地上留下一个影子,幼儿描下影子,并在旁边画上“娃娃拍球”的记号;集体教学活动时,影子变动了位置,幼儿又描下影子画上记号。。。。。经过一天的记录,幼儿有了一个能知道时间的“太阳钟”。此后,幼儿通过自主学习及教师的从旁指导,知道了时间不同,影子的长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精心指导科学教育活动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与材料和同伴相互作用等方面,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探索精神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有针对性地设置情境,设计导向性问题,引导幼儿提出假设
在进行一个科学活动前,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某一件物品、某一种自然现象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件事情,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例如,在认识 “风”的活动中,我先带幼儿在户外玩风车,孩子们发现风车有时转有时不转,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当孩子产生了问题后,我再适时引出关于“风从哪里来”的探索活动。
在孩子发现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孩子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可以引导孩子在操作之前先动脑,增强行动的计划性,使实验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例如,在进行“风从哪里来”的活动前,我先启发幼儿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尽情地假设哪些东西能产生风,并对幼儿的假设不作置评,而是让幼儿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这个过程正是为了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善于思考,在获得正确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探索求实的精神。
2、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引导幼儿体验、讨论与表述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观察实验是运用最多的方法,也是孩子学科学的一个主要环节。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以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为主,灵活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自己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同时应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通过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及自己的探索历程。
在实验过程中及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幼儿详细地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数字表格,也可用绘画,由孩子表述自己的图画,教师予以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的思维过程及发展水平,有助于对下一步活动计划的安排和材料的投放,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果。
教师在引导幼儿表述时,要强调全体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允许幼儿在操作中自言自语,或与同伴进行交流。对幼儿的表述应该认真倾听,及时引导和鼓励,使幼儿的言语伴随在操作过程中,从而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
3、勤作巡视,细作观察,适时指导,重视教育评价
在实施幼儿教育计划时,教师要注重巡回指导,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情绪,倾听他们的谈话,及时了解他们探索的进展、探索的阻碍、探索的发现,然后,依据观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在一次玩磁铁的活动中,有个幼儿告诉同伴,他的磁铁能够吸住火柴盒。我就请他演示一下,原来有几个图钉放在火柴盒里,磁铁就推动了火柴盒。于是,我提示他先将各种物品分类,再用磁铁进行实验,从而帮助幼儿获得了正确的知识,懂得了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特性。
教师要重视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重视幼儿探索的过程,当发现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有所创新时,教师可适时向大家介绍,并可利用非言语信息对幼儿作出评价。如: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此外还可以把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与幼儿一起分析和评价,从而激发幼儿再参与的愿望。
4、合理适度安排科学教育的延伸活动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应该成为幼儿进一步探索获取新经验的开始。延伸活动就是幼儿继续探索和广泛实践的良好契机。如“认识电话”以后,我们带幼儿参观电信局和IP电话超市,了解投币电话、IC电话、移动电话、小灵通等不同类型电话,感受电话的更新、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进一步让幼儿了解110、119、120这三个急救电话的特殊用途,并能运用电话来保护自己或为他人服务。同时,我们还通过延伸活动与其他活动紧密联系,进行开放式的互动。如,让幼儿设计未来的电话,制作电话、讲述电话发明家的故事等等,使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表现对电话的认识。这样,使科学活动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幼儿真切感受和体验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同时也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关心周围事物和关心生活。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们要通过精心设计幼儿园主题活动方案、合理安排科学教育活动,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究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正如居里夫人所言:“要把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变成现实”,真正做到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感受孩子的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充满智慧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符合时代精神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