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体备课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过程中,要使备课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提高对如下几个方面问题的认识:
首先,独立备课是有效集体备课的前提
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教师必须事先进行分析教材、分析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教学重难点,即独立备课。并根据自己备课的思考,预设在集体备课时提出讨论探讨的话题或问题,并就话题积极思考准备自己的观点。如:孩子的个性特点分析;在活动中如何有效的进行师幼互动;对课题教学目标的理解;幼儿在学习中可能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等。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中,事先有无独立备课,直接影响到集体备课的效果。当经过独立备课后,再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时,老师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非常有见地的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使得对问题的理解不论是深度和广度有极大的提高。反之,场面较冷,对问题比较迷茫,随机性发言较多,不能实质性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有些场面虽然热热闹闹,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备课成效低。可见独立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它使得集体备课气氛活跃,发言踊跃,活动能有效、顺利地开展。
第二,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落实是有效集体备课的关键
要想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教师的地位、状态如何是关键。集体备课活动中的主持者应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作为主体的教师则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教师在教研话动中的主体地位?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
1、教师决定备课主题。备课的主题应该是在教学实践中挑选出来的,在教师看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问题来自于教师,来自于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有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冲动和参与集体备课欲望,为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另外,由于主题来自于教师,教师就清楚的知道了活动要备什么内容,讨论什么话题,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教师一开始就参与进来,明白活动的来龙去脉,充分准备。因此,在确定集体备课的主题时,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准备、有目的的参与集体备课活动,避免活动主题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
2、教师必须有话语权。这就是说,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不能由组织者去规定谁发言,或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也不是组织者的一言堂,权威发言。而是把发言权还给老师,由老师决定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展示什么、如何展示,使教师在敢说、愿意说的状态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在民主、平等的研讨氛围中,发表自己观点。
备课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们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保证。备课活动必须是教师发自内心需求的活动,必须是教师以主体的身份积极主动要求参加的活动。为了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教师享有参与权和话语权。
第三,灵活的组织方式是有效集体备课的基础
集体备活动要行之有效,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在备课活动中,可采用如下组织方式:
1、分享式备课方式。由于教师个体的生活背景、学习背景、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不同,在教学中会形成其各自的幼儿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中,形成了教师之间的差异,并影响着活动的成效。差异就是资源。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活动中可采用分享式备课方式,即把存在于教师个体中的正反两方面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特别是积极、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通过彼此交流、分享。如:教师们各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点思考、教学反思、案例设计独特风格等。通过这种方式,整合了教学资源,各位教师也在在活动中既看到别人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长处,彼此分享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2、体验式的活动方式。体验式的备课活动所突出的是教师的“体验”。即让教师扮演“幼儿”,体会和感觉所设计的环节、方法等。这种体验与幼儿学习时的“内心感受”比较接近,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到教学中没有意识到的许多问题,从中寻找更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并及时调整方案设计。如:在我园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中,针对中班奥尔夫音乐教学《富尼古利,富尼古拉》第二课,开始时我们预设教学目标是通过不同形式,独立感应拍子与乐句。当我们采用体验式活动方式备课,老师扮演幼儿听音乐、过小桥、走小路,钻山洞、爬山坡,并要求一个乐句变换一个动作过程中,教师觉得要求幼儿独立听音乐完成动作变换,目标定位太高、太难,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才能完成。因此把目标调整为:初步感应拍子与乐句。经过体验以及教师换位思考,确定了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的目标。
除此之外,当备课过程遇到不同意见和做法时,可以使用辩论式研讨方式,教师可以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发表独自见解,充分的交锋,并进而发出火花,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当教师在适宜性徘徊时,可使用讨论式方式或采用茶馆式组织形式让教师七嘴八舌的发表见解与想法等。
第四,合理的环节安排是有效集体备课顺利开展的保证
一个好的集体备课活动,应依循一定的环节进行,且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设计合理,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如果在备课活动中出现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因此,要保证集体备课顺利开展,在组织过程中必须做好如下几个环节工作:
1、试讲环节。首先选定主备人进行试讲,其他组员认真听讲,并有时做为“幼儿”配合主备教师回答各种问题或进行操作练习。这个环节主要是感受主备人教学思路,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思考、对比分析,迅速理清思路,为提高备课效率,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辨析环节。这环节主要是教师们顺着主备者的思路,围绕目标、重难点,活动环节,有序地进行分析、判断、补充、扩展、解难等。此时,主持人可引导教师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让教师围绕教学环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提升环节。这个环节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对教研组长能力的考验。一方面,在备课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活动设计理念、方法、认识与教师原有的设计理念、方法、认识产生冲突。教研组长者就需要通过不断地跟踪提问,使这些冲突更加明朗,并且引发更深入的争论,从而在争论中启发引导教师一步一步统一认识,接近教研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或提出更多的思路和看法,引导教师学会选择,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在备课活动中,教师在研讨中涉及到的经验往往是比较零散的,提出的概念往往也不够明晰,而且也有就环节备环节、浮于表面的情况存在。此时,教研组长就需要通过及时提升,把该次活动设计的核心价值提炼出来,成为指导教师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第五、教研组长的组织与专业引领是有效集体备课的支柱
教研组长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她使活动目的、主题明晰,使活动和谐、理性,使活动得到拓展、提升。要使活动达到这样的境界,教研组长必须做到:
1、活动前准备。在集体备课之前,教研组长要根据活动的主题,进行详尽的备课,从专业理论与教学行为层面去分析问题。具体的要:分析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各环节设计;思考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预设在备课中教师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认真的思考。这样教研组长才能在教师备课研讨过程中随即应付,灵活展开,把准方向,运筹帷幄。
2、活动中启发引领。在备课活动中教研组长应:注意发现教师的亮点、难点、困惑的地方,并指点迷津;要在活动过程中对教师提倡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进行价值判断;在讨论过程中话题偏离主题时,教研组长要及时的让她们言归正传,同时又要善于倾听,不轻易打断教师的话,并给予教师大胆表现、思考的机会;要善于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如:以问题的方式介入,以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以教师间观点不一致时介入,以挑起教师间的争辩等。
3、活动后的梳理和总结。通过活动得到的收获和体会、形成的教研成果,教研组长要及时的进行梳理和总结,总结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既有教师的教学的方法、策略、行为,又有教师的理论思考和理论的提升;并把备课的成果以教学方案形式体现出来。这些成果要及时反馈给参与备课活动的老师,让他们在“回味”中为以后的教师个性化备课与教学提供进一步的思考。
第六、教师的个性化备课是集体备课活动的境界
个性化备课是集体备课活动的延伸,集体备课的成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决定于教师的个性化备课,它体现了备课的最高境界。经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不宜直接走进幼儿课堂的,因为它毕竟是针对一般幼儿而言的。教学设计除了利用和借鉴集体备课的成果外,还要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以及教师本班幼儿的实际出发,有分析有选择的对集体备课中的内容、方法、策略进行增加、删减和修改。特别是对内容的取舍,对活动方向的决策,对幼儿教育内涵的挖掘,对教学环节的再设计,对教学情景的再创设,对教学效果的再评析,对方法和策略的再选择等,重构和不断完善适合本班实际地教学方案,使备课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和创新。
总而言之,影响集体备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使集体备课活动真正有效的开展,必须落实好上述环节外,还必须使这一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对每次活动材料、活动记录、活动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集体备课的层次和水平,为教师的个性化备课提供帮助,是集体备课的成果得到贯切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