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幼教研究 >> 教师天地

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时间:2011-11-10  来源:cnsece.com  作者: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通过上篇文章介绍,我们了解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要通过怎么样的幼儿教育去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以下就来简单谈谈:

    一、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大量的日常生活最能表露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能避免许多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幼儿的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个人觉得包括这样几点:

    1、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不仅仅停留在舒适美观、安全实用,或者是材料丰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物质需求等等,这些条件固然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为幼儿平衡的环境和充实的生活。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打骂孩子,教师责骂、体罚,这些都会促使幼儿发生心理变态,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充实的生活则是指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平日忙于工作,对幼儿除了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于安排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不关心他们的个性发展,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荡然无存,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生活能力降低,以致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教师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并象母亲一样爱每个幼儿,细致地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行为,满足幼儿正常合理的需要。如:加强了入园前的来园参观活动,熟悉新环境和老师;或试着改变一下以往一开学就要排座位的习惯,而是每天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等等,让孩子们较快地适应集体生活。

    2、良好的各种幼儿园内部的关系
   (1)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幼儿园中处于保教工作的第一线,整天都要接触和处理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事件,如幼儿哭闹、捣乱、依赖、要求、撒娇、惧怕、退缩等等,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教师的心理紧张、产生厌倦和烦恼。同时,教师也生活在社会之中,生活的紧张、人际关系的矛盾等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教师整日与孩子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时刻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具有高度稳定和健康的情绪,要热爱孩子、尊重孩子、用爱心、细心、耐心去关心孩子,对幼儿教育事业充满爱。

    (2)良好的师幼关系
    教师要注意满足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发掘个人的长处,在得到同伴、老师的赞许和尊重的同时,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当幼儿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积极情绪,激发其主动积极地学习。

    教师对幼儿的种种表现给与支持、认可、赞同和接纳,会使师幼关系形成积极的气氛。良好的师幼关系体现在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和平等的心理氛围,创造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接纳和支持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经常主动参与幼儿的活动,亲切、耐心地与他们交谈,幼儿就喜欢和教师接触。如蹲下来与幼儿讲话、经常轻轻抚摸他们的头和肩膀等。时间长了教师的眼神、手势、体态和动作都会引起幼儿相应的反应。许多研究表明,和谐的师幼关系将对幼儿社会性观念的初步形成、口语能力、个性以及智力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友好的同伴关系
    在幼儿园中,很值得关注的是同伴间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就会与日俱增,所以同伴关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也就越大。被同伴所接受的幼儿往往是比较友好、外向、热情、乐于助人的;被同伴所拒绝的幼儿则有些是因为缺少社会能力,对同伴不友好或认知能力、活动能力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是由于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而失去伙伴的。所以,在幼儿的相互交流中,同伴间的行为表现可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教师在处理同伴关系时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与其同班之间的关系,鼓励自信、善于与人交往的幼儿与胆怯退缩的或过分孤僻的幼儿交朋友。要为幼儿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在集体中承担工作,在承担各种角色中增强能力、自信心和责任感,将自己融入集体之中去。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幼儿最早、最深刻的经历和体验是发生在家中,家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会使幼儿养成各种期望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有效地改善家庭的心理社会环境。家庭能满足幼儿的最基本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健康的家庭气氛能满足幼儿安全、爱、归属、尊重、成就感等较为高级的需要。

    现代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如此之快,巨大的压力会给家长的心理上造成压力感、失落感、抑郁感,这些不良的感觉会通过家长影响到他们的孩子,使得幼儿从小就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幼儿的天性受到压抑。所以,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仅是宽松、协调,它可以包括体贴、关心、爱护、谦让等,家长还可以经常带幼儿外出旅游或参加各种野味活动,即开阔幼儿的眼界,有培养幼儿独立、吃苦耐劳及无畏的心态,磨练他们的意志,学习生存。家长也可以在家中适当安排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及责任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生活。

    三、在活动中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在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以游戏的开展使学前儿童获得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2、在教学活动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把幼教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可以采用唱歌、绘画、舞蹈、故事、儿歌等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培养,在实践过程中,能根据课题内容、阶段目标有目的地选择课程内容。

    3、在日常生活中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利用幼儿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种花等活动,使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是学前儿童期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的任务,共同的职责。幼儿的心理健康是由多项复杂的内容所组成的,关注和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一项细致而庞大的工程,教师和家长应从一点一滴中去发现、去塑造,利用所有有效的途径,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培养我们的具有完整素质的下一代,让我们未来的“花朵”在心理、生理方面都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